演出报道
穿越时空的悲怆与力量——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音乐会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 宣传中心
作者: 赵一诺
穿越时空的悲怆与力量
01
夜色初合,中央歌剧院逐渐沉浸于一场音乐的仪式。厅内灯光柔和,木质墙面泛着温润光泽,观众的低语渐渐收敛,整个空间都在等待一个庄严时刻的到来。
9月13日晚,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带领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观众们演绎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巴洛克之光 情绪的启程
音乐会以斯托尔策尔的D大调协奏曲拉开帷幕,小号独奏由曾在中央音乐学院获得小号博士学位的中央歌剧院青年小号演奏家郭志成演绎。
三个乐章,呈现三种情绪的流转。小号的第一声音符清澈而坚定,犹如划破静谧的光芒。弦乐轻柔衬托,旋律自如舒展。第二乐章极缓,转向深邃而肃穆的慢板叙事;第三乐章则迅速跃入轻快而绚烂的终曲,小号华彩流淌,带来庆典般的升华与释放。
这首曲子仿佛是一缕微光,为接下来的深邃旅程埋下希望的伏笔。
正篇 肖斯塔科维奇与他的“列宁格勒”
舞台调整完毕,大型管弦乐团悄然就位。乐团首席杜玄从容落座,琴弦未动,已有一种沉稳的叙事氛围。指挥杨洋步上指挥台,动作从容而沉稳,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深厚的艺术积淀与坚定的掌控力。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开始了。
这部在战火中诞生的作品,从来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个民族的抗争与尊严。
第一乐章 战争
开端宁静,带有田园意象。但远处小鼓声逐渐逼近,固执、冷酷,如同铁蹄踏破安宁。1941年的列宁格勒在音符中浮现,是硝烟、是废墟,还有在防空洞中借微弱火光书写的肖斯塔科维奇。乐章终结处,乐声并未屈服于命运的沉重,纵然布满伤痕,却依然以昂扬之姿傲然挺立。
第二乐章 回忆
谐谑曲节奏背后藏着难以忽略的苦涩。仿佛战火中偶然涌起的往昔记忆,笑意还未展开就被现实撕碎。旋律之中有沉默的哭泣,也有未熄的火种。
第三乐章 故土
慢板宽广而深沉,听众漫步于战前的涅瓦河畔,重现列宁格勒曾经的壮美。作曲家对故土的热爱并非激烈的情怀,而是化作绵长而坚定的旋律流淌。
第四乐章 胜利
搏杀之后的曙光从阴郁的引子中挣扎而出。铜管迸发出压迫的力量,弦乐推动着前进的节奏。
台上,指挥杨洋的手势沉稳而有力,在空气中勾勒出一道道清晰的线条;乐手们紧随其后,弓弦与呼吸整齐如一,整个乐团在瞬息间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生命体。随着节奏层层推进,乐段的中段响起挽歌,哀悼逝者。直至尾声,象征胜利的旋律辉煌降临——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乐团齐身起立,以站立的姿态奏响最后的搏杀与曙光,如同一座声音的丰碑在剧场中巍然屹立。
这一举动超越了演奏本身。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此时献演这部作品,是音乐家们以艺术履行责任、以音符致敬历史的方式。乐团以站立的姿态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推向高潮,他们不再仅是演奏者,更成为历史本身的叙述者。那些战火中诞生的音符,至今仍在诉说着对和平的珍视、对正义的坚守。
每一次强音落下,每一次声部交汇,都让现场的空气愈发凝滞,仿佛每一颗心都被无形的手紧紧握住。在难以抑制的感动之中,台下已有人眼含热泪。当终章旋律消散,演奏家们依次起立鞠躬,台下顿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和欢呼。这不再只是礼节性的致意,而是跨越时空的共振,是对人类抗争精神最深切的致敬。
随着乐声渐歇,台上屹立的身影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刚刚过去的九三纪念活动,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听觉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当余音消散,观众席中涌起的掌声与欢呼,与舞台上的“胜利旋律”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新时代的和平华章。
音乐之外 人与历史的共鸣
真正动人的演出,是让乐谱中记录的历史重新浮现。
肖斯塔科维奇写下的,是人类共同的抗争与信念。
而今晚的音乐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诠释,令这段历史焕发新的回响。
尾声 掌声之后,余音未散
音乐停止。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如潮涌起。这掌声不仅献给艺术家,也献给历史中所有坚守信念的灵魂。
走出剧场,夜风清凉,旋律仍在耳畔回荡。真正伟大的音乐从不远离人间——它唤醒记忆,也照亮未来。
文:赵一诺
摄影:卢旭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