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预告
中央歌剧院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即将首演
发布时间:2025-03-27
来源: 宣传中心
作者: 王坤彤
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央歌剧院与安顺旅游集团签订公共文化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出的原创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将于4月19日晚在中央歌剧院剧场首演。该剧是中央歌剧院首次为世界级旅游景区量身打造的歌舞剧,是践行文旅融合的创新性探索,将音乐、舞蹈、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屯堡山歌等多元艺术形式与贵州屯堡旅游深度融合,以观众的视听体验为中心,突破传统局限,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考察“深化文旅体融合”重要讲话的贯彻落实,也是政府工作报告“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深耕公共文化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贵州考察时强调:“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是中央歌剧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体现,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央地合作新模式,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屯堡长歌》的创作演出也是中央歌剧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精神的具体实例。自2021年成立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以来,中央歌剧院与全国多个省市积极联动,在省、直辖市建立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工作基地,在市、县建立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站,在乡、镇建立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工作点,建立了省、市、县公共文化服务网格,推动创建了“中央-地方”高效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直达模式。
四年来,中央歌剧院已在吉林、河北、贵州、四川等省市相继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站点,坚持“因需而服,因需而供”,积极与各地联动、互动,在使命担当中贡献文艺力量,在深入基层中汲取营养。通过举办惠民演出、开展艺术培训、采风创作等活动,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形成资源直送机制,有效解决当地“有场所无资源,有资源无质量”的问题。
2024年8月,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刘云志率队赴贵州参加“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安顺市工作站”落地仪式,并出席与安顺旅游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央歌剧院数控底盘捐赠仪式。安顺站是继中央歌剧院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心启动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地方站。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张金宁出席仪式并与刘云志院长共同上台授牌,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范成荣、安顺旅游集团董事长吴宏建接牌。双方共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新路径,合力打造文旅融合的艺术精品。
中央歌剧院为贵州旅游量身打造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文化。刘云志院长多次带领主创团队深入一线实地采风,奔赴最具特色的本寨、天龙、旧州等地切身感受屯堡风俗,与贵州省文联副主席姚晓英、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以及当地山歌歌王、地戏班主等展开座谈,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和屯堡山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吸收民间音乐素材,深度挖掘艺术元素,汲取创作养分。
不仅组织主创团队多次赴屯堡实地采风,还邀请当地专家研讨论证,历经数次修改打磨,将屯堡民俗等地方元素转化为舞台上的艺术篇章,让高雅艺术贴近大众,实现殿堂艺术与基层群众的深度对话。
二、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为旅游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挖掘好地域文化是关键所在。
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是中央歌剧院首次为旅游景区量身打造的轻量化歌舞剧,是践行文旅融合的创新性探索,将音乐、舞蹈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屯堡山歌、凤阳汉装等多种艺术元素与贵州屯堡旅游深度融合,通过情景歌舞剧的形式令观众沉浸式体验屯堡深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遥望江南三千里,家国情怀六百年。”《屯堡长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屯堡的历史脉络为主线,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以屯堡特色建筑为舞台布景,从小人物的视角讲述屯堡安定、建设与发展的故事,歌颂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屯堡人不变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坚韧不拔、团结友善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江南水乡的三十万将士与黔中高原碰撞出一段家国情怀的不朽诗篇,共同谱写了一曲壮怀激烈的屯堡长歌。他们带着国家使命从江南来到西南,远离故土,奉命远征,屯田守边,落地生根,为国家的安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对贵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绵延的屯堡之线联通了边疆与中原,保卫着中国的西南,构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石,也见证了长期以来民族融合的过程,各民族交融汇聚,和谐团结一家亲。
剧中不乏可圈可点的精彩段落:男女主人公的对唱《告诉你》让观众感受到夫妻相隔两地的思念与牵挂,感受到悠悠河水流淌下的绵长古韵;女主人公独唱《故土难离》带着观众感受屯堡人穿越百年的悲欢,感受历经六百年时光酿造的屯堡文化魅力;大合唱《家国情怀》追忆戍边事,共唱家国情,让观众领略屯堡作为历史活化石的风土人情,这里固守着当年的语言、服饰、建筑、风俗,有凝固的明朝文化,有定格的江南风物,更有说不尽的西南往事。
在中央歌剧院剧场首演后,《屯堡长歌》还将在贵州当地持续上演。双方将合力把这部情景歌舞剧打造成高品质文旅品牌项目,着力宣传推广“多彩贵州”旅游品牌形象,树立央地合作、文旅融合的新典范。吸引观众“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动能,作为贵州文旅融合的一张新名片,为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让更多中外游客在欣赏艺术与美景中,领略屯堡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
三、探索多元形式创新
高雅艺术能否走出剧院,更多更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是中央歌剧院思考和探索的方向。艺术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旅游体验、推动经济发展的多功能文化载体,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其表现内容可以无所不包,但需要在形式上进行积极的转化,遵循艺术规律,将表现对象转化为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作为国家级歌剧院,中央歌剧院在以往创演经典歌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演出思路,努力丰富艺术形式,突破传统局限,不拘泥于时长、场地、演出形式的限制,以观众的视听体验为中心,力图满足大众的审美期待,实现歌、舞、情景的多元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屯堡山歌,以及当地独具特色的凤阳汉装、鲍家拳法、蜡染工艺、石头建筑、相思鸟等融入剧中,推广贵州旅游品牌形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沉浸感,让旅游具有文化获得感。
挖掘地域特色元素进行艺术化呈现,深度还原当地风貌。在剧本创作中,《屯堡长歌》以贵州屯堡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蓝本,将当地俗语和特色服饰凤阳汉装融入歌词,将屯堡的鲍家拳法和独具特色的石头建筑融入剧情,生动鲜活,寓教于乐,用小人物反映大情怀,以小事件弘扬大主题,为观众呈现家国情怀的动人篇章。在音乐创作中,用专业作曲技法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创编和发展,融入地戏、屯堡山歌、弋阳高腔以及《好花红》等少数民族音调,从而使全剧音乐既有强烈地域色彩,又具鲜明时代气息,令观众产生“既亲切又新鲜”“既好听又动人”的艺术体验。在舞台呈现中,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动作设计加入当地蜡染工艺、鲍家拳法,服装设计借鉴独具特色的凤阳汉装和当地少数民族服饰,舞台设计参考当地别具一格的石头建筑,舞蹈编排从当地保护动物相思鸟中汲取灵感。
通过全新的视觉设计、现代舞台技术,为观众创造沉浸式观剧体验。《屯堡长歌》在贵州当地演出时会将观众和演员放置在一个共享空间,引导观众参与演出,成为剧情进程中的小角色,让观众的观演成为一种自主性探索,极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该剧还将尝试在贵州当地将演出放在露天剧场,与自然景观、历史古迹相结合,为当地旅游带来新的吸引点。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艺术演出,还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使高雅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剧院,而是成为一种与当地旅游资源紧密融合的活动,带给观众全新的文化体验。
中央歌剧院推出的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积极尝试多元化探索,努力挖掘新路径、拓展新思路、谋求新发展,根据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打破传统观念和固化思维,尝试体裁形式的多样化探索,努力向艺术高峰迈进,争取让作品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唱。
剧情梗概
明朝洪武年间,西南边陲的元朝余部金容刀横行霸道,百姓流离失所,朱元璋集结都城应天府的兵力,郑冕与陈茂随军出征,跋山涉水来到普定(今贵州安顺)。郑冕的妻子李小玉怀着身孕照顾全家老小,守候丈夫归来。战争取得了胜利,陈茂结识当地土司的女儿安依依,两人互生情愫。朝廷为巩固统治,号令大军就地屯田驻守,家眷随迁。李小玉等一批批军眷离别故土,踏上了从江南去往屯堡的漫漫长路。金容刀突来偷袭,郑冕为保护大家不幸牺牲。待到李小玉翻越万水千山终于到达,却得知丈夫牺牲的噩耗,虽然痛不欲生,但仍对屯堡的未来充满期待,与大家一起耕读传家,将屯堡文化和家国情怀发扬光大。
文:王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