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预告
导赏 | 童话歌剧《糖果屋》有趣的小知识
发布时间:2025-05-21
来源: 宣传中心
作者: 钟宁
购票链接
Q这部歌剧是怎么诞生的?
A从家庭创作到舞台经典
歌剧《汉塞尔与格蕾泰尔》(Hänsel und Gretel)又名《糖果屋》,它的诞生源于一段家庭创作的佳话。
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
Engelbert Humperdinck
(1854年9月1日-1921年9月27日)
剧本创作者阿德尔海德·韦特(Adelheid Wette)是作曲家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Engelbert Humperdinck)的妹妹。她为家中的两个女儿以格林童话为蓝本改编了一部家庭童话剧。为让故事更具吸引力,韦特邀请哥哥为其中的四个片段配乐。洪佩尔丁克最先完成了四首曲目,并逐渐扩展为一部歌唱剧,后来又继续扩展,共耗时两年(1891-1892年)完成了这部三幕歌剧的创作。
歌剧《糖果屋》首演地
德国魏玛皇家剧院,1899年
作品原计划于1893年在慕尼黑首演,但因流感肆虐、演员患病,迫使该场演出临时取消。作品最终在同年12月23日,由作曲家的朋友理查·施特劳斯指挥,在魏玛首演。作品一经首演便大获好评,迅速成为西方童话歌剧的流行剧目,受欢迎程度仅次于1791年首演的莫扎特歌剧《魔笛》。
Q歌剧的剧情与格林童话有何不同?
A从暗黑童话到温馨寓言
这次,中央歌剧院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个不那么甜美但是有点酷的童话世界……这些改编使得这个童话更加亲切有趣、贴近生活。——导演 施晶芙
歌剧剧本对格林童话的原著进行了改编,舍弃了一些较为残酷的情节描写,使其在立意上更积极,更适宜青少年观看。
原版童话中,因面临家庭生存困境,两个孩子被冷酷的继母和父亲遗弃,两人试图沿途留下面包屑以循迹回家的计划也因碎屑被鸟儿吃掉而失败。故事的结尾,孩子们历尽千难万险找到回家之路时,继母已死,终与父亲团聚。
而歌剧版本则淡化这一暗黑背景,将剧情改编为孩童贪玩受罚而迷路,父母因担忧而主动追寻,最终以父母儿女四人共同欢庆作为收场,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矛盾和背叛的阴影,强调成长中的试炼与亲情和解。此外,原版童话中吃人女巫的恐怖形象也被适度弱化,通过诙谐夸张的台词来塑造女巫形象。主题上,原著通过黑暗叙事揭示社会生存困境与复杂人性,有着中世纪欧洲饥荒年代艰辛历史的深刻烙印。歌剧则更侧重传递“善必胜恶”,并宣扬以勇敢和智慧战胜恐惧的积极主题,将暗黑童话转化为温馨的、充满希望的寓言故事。
Q姜饼、姜饼人和姜饼屋,与《糖果屋》之间有什么联系?
A从奢侈糕点到节日装饰
姜饼最早可见于罗马帝国初期,常由蜂蜜、面包屑、姜、黑胡椒、藏红花、肉桂粉、丁香等食材混合制成。那时,香辛料是西方从东方最早进口的奇珍异品,十分稀有,由诸多名贵香辛料制成的姜饼更是奢华的标志,因此几乎仅会在重大节日庆典中出现。
姜具有良好的防腐特性,这使其成为制作保存期长的点心的理想材料。十三世纪,德国修道院已有姜饼饼干的烘焙记录,西方僧侣们开始在上面雕刻宗教场景,纽伦堡更是被誉为“姜饼之都”。
普遍认为伊丽莎白一世发明了姜饼人。她要求宫廷面包师将姜饼饼干的形状制作成来访贵宾的样子作为纪念品。后来,姜饼人也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给亲友的节日礼物。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其中就有《糖果屋》的故事。故事的灵感来源于民间传说:女巫对姜饼施加魔法并吃下后,这块饼干所代表的人就会死去。故事中,女巫的房子“用面包建造,上面覆盖着蛋糕”。随着故事的广泛传播,在节庆期间,使用姜饼制作可食用的糖果屋作为节日装饰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遍,并逐渐成为节日传统。
Q歌剧《糖果屋》有哪些音乐特点?
A“轻量化”的瓦格纳风格
歌剧《帕西法尔》
该剧作曲洪佩尔丁克曾在科隆音乐学院师从费迪南·希勒学习和声与作曲,后在慕尼黑皇家音乐学院跟随弗朗茨·拉赫纳与约瑟夫·赖因贝格尔学习对位法与赋格。1879年,他在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基金(他是门德尔松基金门德尔松奖的首位获得者)的支持下前往意大利并结识理查德·瓦格纳,后者邀请他作为助理于1880-1881年期间前往拜罗伊特,协助制作1882年首演的歌剧《帕西法尔》,这也是洪佩尔丁克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他一生都与瓦格纳家族保持着亲密朋友关系,并在音乐创作上深受瓦格纳的影响。
虽然它是一部儿童题材的歌剧,但是在写作上面并不简单,它的创作逻辑非常严谨,乐团的音乐和舞台以及演员之间的配合非常紧密。——指挥 袁丁
在歌剧《糖果屋》中,洪佩尔丁克继承了瓦格纳“整体艺术”的观念、一些交响与和声方面的技巧,以及对音乐主导动机的运用。
相较于具有深邃哲思的瓦格纳歌剧,《糖果屋》更注重通过直观的旋律与戏剧互动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它的演出时长要短一些,结构更加精简,风格更加明快、轻盈和富有童趣,天真烂漫但绝不幼稚,非常契合童话故事的主题。它的音乐很好地结合了简单流畅、易于上口的旋律与瓦格纳式的和声语言。这种“轻量化”的瓦格纳风格,使该剧成为被不同年龄层广泛喜爱的经典之作。想要挑战观看瓦格纳鸿篇巨制但又怕剧目太长、太过艰深的观众,不妨先从这部歌剧开始体验和尝试。
另外,歌剧《糖果屋》中使用了许多音乐主导动机。欢迎前来观剧,看看你能找到多少个?
♫♪ ♫♪ ♫♪ ♫♪ ♫♪
德国民间曲调的运用
歌剧中穿插融入了一些德国民间曲调,朗朗上口,既贴近格林童话原著的文化背景,又十分具有亲和力。熟悉的旋律使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起来更加容易。
第一幕开始时的“苏珊,亲爱的苏珊”是一首德国广为流传的儿歌,古老的曲调最早可追溯至十五世纪。
第二幕开始时的“森林里的小矮人”是一首来自德国莱茵河下游的童谣,歌词由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的词作者霍夫曼填写。一个小矮人站在森林里不动也不语他身穿紫红小外套猜猜他是谁?站在森林里身穿紫红小外套的小矮人是谁?那个小矮人站在森林里只用一只脚站立头戴黑帽子猜猜他是谁?站在森林里头戴黑帽子的小矮人是谁?
这是一首谜语儿歌,大家可以猜猜森林里的小矮人到底是什么?蔷薇果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另外,剧中第三幕开始时圆号演奏的旋律,以及被女巫抓住后汉塞尔提醒格蕾泰尔要小心时的旋律等多处均融合了德国民间曲调。
Q关于作曲家及这部歌剧,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A
01
歌剧《糖果屋》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全球。这部作品令洪佩尔丁克在余生实现了经济独立。
02
按照常规,首演结束后,该剧原本只计划在魏玛进行有限场次的演出。但仅在次年,德国就有不少于50家剧院成功上演了这部作品。
03
洪佩尔丁克另一部获得较大反响的歌剧是1897年在摩纳哥首演的《国王的孩子》。在这部作品中,他开创了“诵唱” 这种介于歌唱与说话之间的吟诵形式。如今,这种表现手法多与阿诺德·勋伯格联系在一起。
04
后来,他对《国王的孩子》进行重写,删去了诵唱部分。新版本于1910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这是历史上第二次重要作曲家将作品的全球首演选择在美国举行。
05
洪佩尔丁克也是一名备受赞誉的教师。他的学生中有一位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德国电影剧作家)的著名搭档——《三毛钱歌剧》的作曲库尔特・魏尔。
06
洪佩尔丁克始终致力于成为一名为成年人创作歌剧的“真正的”歌剧作曲家。然而,他最大的成就依然是这部既适合成年人又适合青少年的《糖果屋》。
07
1965年,年轻的英国歌手阿诺德・乔治・多尔西以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将自己改名为恩格尔贝特·洪佩尔丁克。此后45年间,他成为国际音乐界的巨星,全球唱片销量超过1.5亿张。
08
小行星9913(Humperdinck 9913)是以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命名的。
文案:钟宁
图片:来源于网络/豆包AI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