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演出预告 |  演出报道  |  剧院动态  |  剧院领导  |  艺术家介绍  |  剧院介绍   |  票务信息  |  剧院院报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安全声明  |  常见问题
中央歌剧院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1821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25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外东中街115号   联系电话:010-65514787  010-65535582 传真:010-65535572

可信组件
>
演出报道_详细

演出报道

【媒体转载】夏夜海风,洋洋洒洒

作者:
张听雨
来源:
音乐周报
【摘要】:
文 | 张听雨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诞辰160周年,这位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大师既有随类赋彩、染出奇光异色的伟大技巧,又有捕捉细腻情愫于须臾间的感知能力,这样的特点让他的几部管弦乐作品都生发出瑰异的色彩。

文 | 张听雨 

     

       今年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诞辰160周年,这位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大师既有随类赋彩、染出奇光异色的伟大技巧,又有捕捉细腻情愫于须臾间的感知能力,这样的特点让他的几部管弦乐作品都生发出瑰异的色彩。6月18日,指挥家杨洋执棒的中央歌剧院“纪念德彪西诞辰160周年交响音乐会”在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上半场是德彪西的前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艺术歌曲《夏夜》,下半场则是德彪西最为脍炙人口的两部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与三首交响素描《大海》。这是北京今年第一场纪念德彪西的交响音乐会,也是这座新剧场继开幕音乐会后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杨洋的指挥风格洋洋洒洒、不落言筌,让听者在夏夜海风中领略到法国作品的生动气韵。

 

 

        夏夜聆听《夏夜》是宜人的,柏辽兹早期的这套珠玉之作开启了管弦乐伴奏艺术歌曲的先河,套曲中的6首诗作辑选自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埃《死亡的喜剧》,分别为《田园》《玫瑰花魂》《在湖上》《缺席》《墓园中》《无人岛》。《死亡的喜剧》是戈蒂耶文学性很强的作品,艾略特曾经对《缺席》有很高的评价;而私以为《夏夜》也是柏辽兹最为精巧的作品,和声的设计以及恰到好处的配器点缀充满着巧思。当晚这套作品由两位抒情女高音担纲演唱,前三首由阮余群演唱,她的声音饱满,在高音的支持性上有很好的表达;演唱后三首的女高音蔡楠,则着意于声音的抒情细腻。

 

        上下半场的作品似乎是能串联到一起的,从音乐史的角度看,柏辽兹到德彪西是法国作曲家从浪漫主义到印象主义的嬗变;音乐文本上,德彪西在《大海》第三乐章中使用了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第三乐章中使用的短号(Cornet),这件乐器此前几乎只出现在法国的交响乐文献中;而诗歌与标题的文学文本中,上半场最后一首《无名岛》中有“帆已扬,鼓风起,是在波罗的海,还是太平洋?”的诗句,下半场,听众则被带到德彪西笔下变幻莫测的桑吉奈尔群岛周围的海洋。

 

 

        下半场的曲目是指挥家杨洋的专擅之作。16年前,杨洋参加了希腊米特罗普洛斯指挥大赛,比赛第一轮是《牧神午后前奏曲》,而决赛曲目正是《大海》。那次比赛他斩获头奖,而另外两位选手竟是并列第三,第二名从缺。

        《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演绎流光溢彩,德彪西不同调式的色彩被钩摹得错落有致。几处五声音阶,杨洋采用了具有流动性的速度处理,赋予音乐以柔媚的句法;而一些中古调式与全音阶的独特音响,他则刻意放缓速度,让这些色彩更充分氤氲开来;及至自然音阶的浓情处,他则毫不吝惜地通过左手的强调呼唤弦乐大幅度的揉弦,音乐中涌动与凝滞也有恰如其分的处理。

 

 

        涛声依旧,杨洋在《大海》的处理上则融细腻的色彩感与出色的戏剧性于一身。第一乐章“从黎明到正午的海上”,自神秘辽远的氛围,到红日喷薄而出的绚丽色彩,铺陈有致的层次与缤纷绚烂的色彩俱好;二乐章“浪之嬉戏”中展现的孟浪灵巧,第三乐章“风与浪的对话”中大海神秘莫测的气氛,皆被杨洋惟妙惟肖的笔触勾勒鲜明。

        诠释德彪西的作品,色彩的勾勒与绘词法般的戏剧效果显然是第一位的。在旋律与伴奏的关系上,德彪西更突出以管乐的纯音色和细部混合音色来演奏旋律,在三个乐章大量此类片段中,杨洋都对弦乐有着极为严格的音量、音色控制;一乐章中部有一段弦乐突强后弱的震音紧接木管旋风般的音型织体作为圆号旋律的背景,如惊涛拍岸,杨洋在此处左右手并用,做出迅疾的力度对比,在音势上形成“卷起千堆雪”的戏剧效果。而需要韵味与诗意的弱力度处,杨洋轻描淡写地皴擦出的弹性速度则是音乐散文化意境的体现。《大海》题为交响素描,而指挥家为作品染上了瑰丽的色彩。

 

 

        相较《牧神午后》较为规整的三部性结构,《大海》的结构似乎更加“去逻辑性”。而对于结构的散化,杨洋做出了修正性的读解,以一些较为紧凑的处理消弭结构上的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还能在这种紧凑处理中更突出一些细节。典型如第二乐章,杨洋整体的速度略快于乐谱上的标识,强调如浪花嬉戏般一浪接一浪的翻腾之势。而速度加快,他却仍以三拍而非许多指挥家的一拍示人。这样的处理初听不解,但仔细品读则能体会到三拍带来的内聚力,这也正是他想表现的。而变化在于小提琴由音型化织体变为抒情旋律的瞬间,三拍变为一拍,音乐动人的柔情出逸得更为盎然,这也正是紧打慢唱的思路体现。全曲中许多这样的速度变化都是他诠释的要旨。另有音乐上的诸多吉光片羽,如起首慢速度处,带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共奏出“循环主题”,这里杨洋却出奇地打了两拍,此前他的演出基本是统一的四拍,两拍带来的不仅是更加朦胧的意境,更是指挥控制力的重要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作品对于乐团来说是颇具难度的,《大海》首演时便因排练效果不佳未获得很好的反响,及至德彪西本人亲自细致排演才获得好评。歌剧院乐团演奏印象派作品应该是具备优势的,长期的歌剧演奏让他们能比较好地控制弱力度的演奏。乐团表现上,《大海》中小提琴首席的独奏、《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长笛独奏、《大海》中加弱音器的小号独奏与张力强劲的打击乐组都是出彩之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乐章的尾声,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白浪滔天的声势成为绚丽《大海》的高光之处。

        走出崭新的歌剧院,夏夜晚风中乐由在耳,天边响起夏天的闷雷声,让我想起《大海》起首处遥远的定音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