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预告
中央歌剧院演绎经典歌剧《魔笛》预告——听主创们谈创作过程


提起德奥古典乐派,人们一定会想到莫扎特;提起莫扎特,人们更不会忘记他的歌剧收官巨作——《魔笛》。
《魔笛》是一部非常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既带有正歌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歌剧的灵动。
《魔笛》的音乐将明朗、欢快的世俗气息和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无论从音乐角度还是戏剧角度来讲,《魔笛》都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Singspiel),在音乐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此次我本人非常荣幸作为《魔笛》的指挥参与到主创团队里,与中央歌剧院卓越的艺术家们共同打造这部传世巨作。近一个月来的排练工作还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排练过程既严谨又充满了欢乐气息,相信在本月底,大家一定会把《魔笛》以最高的艺术水准分享给观众朋友们。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子上》
1791年12月,35岁的莫扎特在临终前让人把钟拿到枕边,想象着《魔笛》演出时的景况。“这笛子比黄金和皇冠都值钱,它令人快乐。”当音乐在他的脑中响起,天才早逝的灵魂一定得到了深深的抚慰。音乐所能带来的快乐远大于金钱和权利。
莫扎特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魔笛》中,剧中有着对共济会的敬畏和对玛丽女皇的影射。两百年后再看,它更像是一个关于信念和信任的寓言,充满了对现实透彻的参悟和奇妙的哲思。
在塔米诺王子面临的各项考验中,关于沉默的着墨最多。能摧毁人类自身的不是武力,而是猜忌。当语言缺失,信任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事。沉默是对人类最巨大的考验。 人往往太过于依赖语言,可面对谎言怎么办?开篇三侍女对帕帕基诺说谎的惩戒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如果所有说谎的人嘴巴都被锁上,那么爱情和兄弟之情将取代仇恨、谎言和诽谤。”是不是很有意思?真理常常会由所谓恶的一方坚定地道出。作为恶的代言,夜后的三个侍女,句句箴言。所以,说出真“义”的人,也可能是假“仁”。世人啊,永远不要只听别人说了什么,剥去语言的外衣,看看他做了什么才更容易发现真相。
西方哲学认为,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人内心矛盾挣扎中对复仇或自省的不同选择,区分了最后的善与恶。真正的仁是无名的,威严的表达方式是平和的,张扬的仁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神不会告诉你具体的行为方式,只会告诉你行事的准则。他的佑护不是让你的道途一帆风顺,而是给予人类自我塑造的机会,即考验。仁者并非无瑕,萨拉斯特罗,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也并不完美,他只是一直在自省的修行的路上。
除三仙童外,《魔笛》中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人性。夜后丧夫失女,权利欲和控制欲扭曲了本性。摩尔人面相丑陋,自卑带来的戾气让他意欲摧残美好。帕帕基诺,凡胎肉身,饮食男女,人生目标不过是:有吃有喝,再有个姑娘。在喜剧外衣下,是对人天性和劣根性的洞悉。塔米诺,从受蛊惑时的冲动气盛,到历经考验后的成熟担当。萨拉斯特罗,在言行的修正中接近着神意。虽然剧中充满了对女性偏颇的判定,但《魔笛》中却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仁爱的姑娘帕米娜,直面过失,心存友善,忠于爱情。
莫扎特是上帝赐予全人类的礼物。剧中神秘圣洁的宗教音乐和明快欢乐的世俗旋律奇妙地交织,对于人物鲜明生动的刻画更是后世之所不及。感谢这位上帝的宠儿留给后世如此奇幻瑰丽的音乐和哲学的奇思。我们与两百多年前彼时的观众同样的幸福。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舞台样式是对主创诠释最直观的表达,能与中国当代最优秀的音乐家和美术家通力合作是我最大的荣幸。真诚地感谢!

受邀为这部歌剧创作时距首演还有一年,让我有时间反复聆听音乐,并试图在音乐中进入作曲家的世界。
莫扎特将神秘、圣洁的宗教音乐与明朗、欢快的世俗音乐巧妙融合,庄严肃穆与充满魔幻童趣的创作风格给了我设计灵感。于是将这部歌剧的时代背景设置在遥远的东方古国,将具有久远历史的象形文字和中国古蜀文明中充满神秘、原始宗教感的形象成为视觉的一部分,同时植入当下生活里司空见惯的数字、几何图形,都市照明、霓虹灯以及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等,让古老的历史文明与现代生活图景形成古今对话,也是跨越时空向莫扎特在《魔笛》这部作品中创作风格的一次致意。
我希望通过丰富而现代的元素视觉表达,保留歌剧作品中古典的内涵,让古典歌剧成为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