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  演出预告 |  演出报道  |  剧院动态  |  剧院领导  |  艺术家介绍  |  剧院介绍   |  票务信息  |  剧院院报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安全声明  |  常见问题
中央歌剧院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0501821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02625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外东中街115号   联系电话:010-65514787  010-65535582 传真:010-65535572

可信组件
>
演出报道_详细

演出报道

【微歌剧《阳光灿烂》媒体报道(三)】阳光灿烂——向抗疫英雄致敬

作者:
来源:
【摘要】:
转载自学习强国平台 原文链接:

 
 
转载自学习强国平台
 
原文链接:
 
 
 

转载自中国艺术头条

 
原文链接:
艺荐 | 微剧汇集大爱,阳光依旧灿烂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行动,推出众多战“疫”文艺作品,以文学、歌曲、舞蹈、书画和短视频等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独特作用,凝聚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作为艺术院团的国家队,文化和旅游部直属院团的艺术家们发挥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引领作用,创作出各种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为人民战“疫”提供了精神食粮。
 
    中央歌剧院勇于创新创造,突破传统局限,探索创作“室内乐微视频歌剧”。用小剧汇集大爱,向党和国家、向英雄们、向每个平凡的普通人表达了感激之情。
 
转载自新华网
原文链接:
 
 

微歌剧的大创造
 
——中央歌剧院线上微歌剧《阳光灿烂》创作记
 
本报记者  刘淼
 
 
 
    “当我穿上这衣裳,理想就给了它,救死扶伤,责任所在,坚定信念,不能懈怠!我也有妻儿父母,他们也需要我的爱,可这身衣裳告诉我,同胞们的健康是我责任所在,待到春花绽放,再去弥补暂停的爱……”
这是中央歌剧院打造的首部线上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的一段唱词。这部短短21分钟的歌剧一上线,立马被众多网友围观,大家感叹:“国家艺术院团一出手,小视频都做得这么高级。”
 
主创团队:“微歌剧”的概念点燃创作热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又有多少人感染了,疫情控制得怎么样了。在这样焦虑的每一天里,我又被医生、护士、专家、警察、快递员等,这些守护着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普通人感动着。作为中央歌剧院的一员,我一直在想,我们能为这些平凡的英雄做些什么?”
    2月的一天,中央歌剧院宣传中心工作人员刘静接到院长刘云志打来的电话。
    “我们有没有可能结合疫情创作一部微歌剧?”刘云志问。
    “微歌剧”的概念给了刘静灵感:“这主意太棒啦!”在电话里,两人兴奋地讨论起来。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作,完全远程创作的方式充满着挑战和实验性。“我们在电话里先基本确定了故事由医生、患者和‘病毒’3个角色完成。出于疫情期间的考虑,我们感觉扮演医生和患者的演员要一家人才行——这样他们演唱的时候不戴口罩也不会有任何顾虑。这就非剧院的李爽、阮余群这对艺术家夫妻不可了。‘病毒’这个角色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李想,他的反面角色塑造实在是太成功了。他的唱段可以单独录制,最后合成在一起。”挂上电话,刘静开始了剧本创作。
    2月23日,初稿完成。刘云志接手谱曲,可手头没工具:电脑太旧,装不了作曲软件,买台新电脑又来不及;到团里取电脑,需要好几个部门的同事出行。最终,刘云志女儿不忍心父亲着急,把自己的电脑暂借给父亲,算是解了燃眉之急。谁成想,因为忘记存盘,第一晚的心血付诸东流,音乐创作可谓好事多磨。
    饰演患者的阮余群接到任务时,心里不仅仅是激动。“已经有些日子没上台了,我们需要放声歌唱,我们需要站上舞台!”在阮余群看来,《阳光灿烂》的创作是高效的,对今后的创作也有着借鉴意义。
    “刘院长对我们的声音非常了解,他能写出既适合我们的演唱声区又感动人心的音乐。作曲过程中,他总是第一时间将唱段发到我们手机上先进行试唱。如果有任何唱着感觉不舒服的地方,随时与他沟通。他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都会吸收、采纳、调整。在唱词方面,编剧刘静也同样与我们沟通修改。”阮余群说。
大家在互帮互助的状态下,愉快又高效地完成了前期的创作。
 
制作团队:拍出不失舞台质感的短视频
    与以往的舞台呈现不同,放在云端的作品必须是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既要符合视频创作特点,又得切合歌剧艺术的特征。对于在这方面经验甚少的中央歌剧院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视频设计张梦丹说,《阳光灿烂》视频制作的最大难点在于,在不丢失舞台质感的同时保证镜头语言的准确和流畅。“要将二者比较顺畅地衔接在一起,各自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抒情段落选择记录式的观察视角,充分发挥舞台语言的魅力;叙事时要融合更能主动表达内涵的镜头语言;无论是舞台调度还是镜头画面设计,围绕的都是音乐和剧本中传达的情景和思路。把这些东西依次或是交织展现给观众,就是我们制作团队的任务。”
    张梦丹介绍,视频中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制作团队精心设计的。视频开始,是宇宙与地球的画面,暗示着“疫情是威胁全人类的灾难”,惊雷则表现疫情发生得突然。从几个方向登场的观众,随着音乐的变化,情绪从刚刚面对疫情时的慌乱到战胜疫情的坚定,都通过配合歌词的视觉表达慢慢展现。
    群众场面过后,镜头拉近视角——从群体到个体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昏暗到光明,从紧扣歌词的具象内容慢慢转变到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平滑过渡到剧中患者的画面。患者的孤独感、命悬一线的危机感以及病情的好转……所有这些情感和意象,都交织在输液线的针管和药滴之上,也由前面群众场面强烈的舞台感,慢慢过渡到更细腻的镜头语言。视觉上则是从记录式的舞台语言,向主动参与表达的镜头语言转换。
    疫情期间无法进行大规模舞台布景道具制作,还要尽量避免工作人员长时间聚集,这给拍摄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有演员的表演方案和舞台调度方案,都做得既简约又详细,确保拍摄过程更高效。为了解决布景和道具的困难,采用了以人物为视觉主体的拍摄方案,巧妙地避开复杂的场景道具设计,同时又要切合剧目整体的艺术氛围,而且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条件,为演员提供必要的表演支点,让观众看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
    就这样,在只有一台主力摄像机,没有多机位系统支持、没有滑轨、没有电子摇臂、没有现场导播监控的情况下,视频团队完成了拍摄和制作。
    “剧组的每个成员都清楚《阳光灿烂》想表达的意义,团队抱着很积极开放的态度,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了制作。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为这样的题材而努力,我感到光荣又自豪。”张梦丹说。
 
网友围观:“用心”“创举”“国家院团也在转变思路”
    时长21分钟,采用弦乐五重奏小型室内乐伴奏形式,3位形象鲜明的主要独唱角色在一段相对凝练的故事情节中展开表演,一组合唱演员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设计和灯光布景走极简风,这部具有实验探索意味的作品,不仅让中央歌剧院开拓出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也让不少网友感受到了歌剧的魅力。
    “创作水平高、演出水平也高,尤其是弦乐五重奏,从作曲、编配到演奏均属上乘之作。总之,整个视频都是国家级的水平。向艺术家们致敬,给我们送上如此精美的作品。”
    “用微信这个大众网络平台作为西洋歌剧的舞台,这是创举!为音乐家们的热忱与真挚鼓呼!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暴发以来,人类最大的病毒灾难,人们不仅寄望于医生、医院、疫苗,也渴望着振奋士气,重构精神家园。中央歌剧院在文化艺术界勇于担当,开了先河!”
    “摄像师拍摄技术精湛,画面精良有意境!看到这部视频,我马上就转发给了很多朋友。在剧场看歌剧,我是‘独乐乐’,现在可以‘众乐乐’了,赞!疫情当前,这样高水准的制作和亲切的传播方式,歌剧人用了心!”
    “非常有创意的作品,主题突出,感人至深!特别是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唱,瞬间带给人很棒的艺术享受!还有那个令人恐怖的病毒,看了既恨它,又特别想看它。”
    “从没看过歌剧的我,意外打开了这个视频,就被深深吸引。疫情期间,剧院都关闭了,能通过视频形式看到如此用心的创作,让我感动,也让我惊喜,还有什么不能上云端的呢?!连歌剧这样高难度的艺术形式,都有了这么接地气的呈现。这次真是种了草,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到剧场去看看中央歌剧院的演出。”
    “此次中央歌剧院排演的原创微歌剧《阳光灿烂》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歌剧的故事流畅、旋律朗朗上口,演员对于角色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尤其是男高音歌唱家李想所饰演的病毒,惟妙惟肖,演、唱俱佳,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中央歌剧院能推出更多类似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弘扬正能量。给各位艺术家点赞,向各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专家品评:歌剧数字化、社交化的先声
    在云端呈现的《阳光灿烂》,也让歌剧界、传媒界的专家们惊喜不已。
 
    游暐之(《歌剧》杂志主编):
    微歌剧《阳光灿烂》在短短21分钟的时间里,将中国全力抗疫这一社会大事件,通过普通群众、医护人员、病人等几个层面,用歌唱和音乐展现出来,拟人化的病毒很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这部作品和当年的活报剧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只不过当年的街头变为如今的网络,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对现实当下进行宣传,彰显文艺的力量。
 
    宋震(中央戏剧学院传统戏剧数字化高精尖研究中心主任):
    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传统歌剧在网络新媒体端的流动势能将得到加强,传统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两级传播态势将会得到强化,甚至可以说具有了“再中心化”的能量趋势。歌剧数字化,也势必促进传统歌剧尝试将自身的功能朝着社交化的方向延伸,体验的社交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构建着新的观演关系。在一个数字生活、数字生存的时代,歌剧的传统如何在数字的世界里重生、怎样塑造适用于数字新生代的交互传播模式,是歌剧数字化传播中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艺术院团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央歌剧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所谓的转型升级,不仅是在经营思路上的拓展,也是在艺术表达方面的延伸。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为在线体验高端艺术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让网友在家就能沉浸式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为像歌剧这样欣赏门槛较高的高雅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家艺术院团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抓住机会,开拓思路,制作出符合网友特别是年轻网民欣赏习惯的产品,培养粉丝。这些粉丝都是潜在的可以买票进剧场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歌剧院这次的线上室内微歌剧,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2020年,一场没有硝烟却有生死的战斗打响,在这次战斗中有无数逆行者冲锋在前,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给我们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艺术是穿透黑暗的阳光,是激扬斗志的力量。”中央歌剧院党委书记袁平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央歌剧院的文艺工作者不仅在思考探索,而且积极行动起来,用一个从创作、制作到推广都是全新尝试的艺术作品,来声援和支持抗疫前线的英雄勇士们,用艺术的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贡献一份特别的力量。
    《阳光灿烂》是一部颇具实验探索意味的作品,简单却写意的剧情,质朴却深情的演绎,轻巧却浓烈的弦乐五重奏……这些撑起了表现疫情中人间大爱的主题,歌颂了每一位平凡英雄战胜疫情的勇气和决心。
    疫情发生以来,不仅仅是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各种方式积极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当中,将战疫中的点滴感受化为艺术灵感,创作出一批受到欢迎的抗疫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战疫的方方面面,丰富了疫情防控信息的传播形式,营造了全民抗疫的浓厚氛围;这些作品歌颂大爱,传扬信心和勇气,将祖国大家庭的守望相助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艺术的力量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大助力;这些作品走上“云端线上”,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形式,为大家带去温暖和力量、启迪和希望,彰显出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融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受众在哪里,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广大文艺工作者策划、制作、推出“云课堂”“云观展”“云春游”等线上文旅产品和服务,既是疫情之下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应时应势之举,也是践行总书记要求的实际行动和务实举措。微歌剧《阳光灿烂》视频创作和云端传播的成功,说明疫情之下,人民群众更需要在互联网上欣赏到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而优秀抗疫题材文艺作品的云端传播也恰逢其时地发挥出了激励人、鼓舞人、感染人的良好社会效益。
    虽然大家现在尚不能在剧场相聚,但艺术始终陪伴着每一位崇尚真善美的人。我们欢迎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探索,期盼看到更多像《阳光灿烂》这样的好作品。
 
 
转载自中国文化报4月30日第二版
原文链接: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inues to have an impact on daily lives, Chinese musician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deliver messages about love and hope.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House released a 21-minute production, titled A Sunny Day, which is the first attempt by the company to produce a mini video opera.
With a five-member chamber music group, three major singers and a choir, musicians recorded from home and performed with a limited stage set arranged for the indoor video shoot.
    "Because of the viral outbreak, our daily lives have been disturbed. Suddenly we all need to change our lives. I've been following the news about people fighting COVID-19, which impressed and touched me," says Liu Yunzhi, a well-known Chinese violinist, who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House. He is the opera's composer.
    "We've been thinking about expressing our respect and gratitude to people struggling against the virus. Opera is a complex art, which combines a variety of art forms. It's good at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portraying characters. We tried to tell a story, connecting people who have been through the outbreak and share mutual feelings."
    "Given the stay-at-home circumstances, we decided to create a new form of operatic production: a mini one," adds Liu.
    Since mid-February, Liu has been working with artists of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House on the production. For about 20 days, Liu worked on composing it. He adds that the story told in the opera is based on real stories in the news.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news items concerned an 87-year-old novel coronavirus patient watching a sunset with his doctor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The patient, Wang Xin, was admitted to 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on Feb 11 and had been taken care of by medical teams from Shanghai and Sichuan province who came to aid Hubei-the hardest hit area in the country.
    The photo of Wang watching the sunset went viral, which inspired Liu.
    Wang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on April 7, and Liu learned that Wang was a violinist with the Wuh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During his treatment, Wang took his violin with him every day and played music in the hospital. When he left the hospital, Wang played the popular Chinese song, Farewell, which was adapted from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composed by John Pond Ordway in the 19th century with lyrics written by Li Shutong (1880-1942), and dedicated it to the doctors and nurses.
    "As a violinist myself,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scene. Music is what I do, so I understand it's the best way for a musician to express his gratitude," says Liu, who learned to play violin from a young age with his violinist father, a former concertmaster of the Chin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With three scenes, the opera follows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a doctor and a patient, which is played by a couple, tenor Li Shuang and soprano Ruan Yuqun.
A scene in the opera shows the beginning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when people are suffering from emotions like shock, sorrow and fear. But with the chorus song, titled Fight, Fight, the battle between health workers and the virus intensifies.
    In the opera, the virus is personified and its role is played by tenor Li Xiang. With the COVID-19 situation improving in China, the choir sings A Sunny Day, expressing gratitude to the heroes.
    "Usually it takes one or two years to finish an operatic p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detailed elements that are involved in an opera. But we have a short amount of time, and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get together to discuss it and do rehearsals," says Liu Jing, the scriptwriter of the opera.
    "The first experiment of producing a mini opera and releasing it online was born out of the special situation. We've had a warm feedback from the audiences, who are embracing the new way of presenting opera and getting into opera through the mini production. It's a fresh experience for me personally."
转载自中国日报
原文链接: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continues to have an impact on daily lives, Chinese musician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deliver messages about love and hope.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House released a 21-minute production, titled A Sunny Day, which is the first attempt by the company to produce a mini video opera.
    With a five-member chamber music group, three major singers and a choir, musicians recorded from home and performed with a limited stage set arranged for the indoor video shoot.
转载自中国日报
原文链接: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国家艺术院团的中央歌剧院,一直在思考、探索和行动,为抗击疫情、为战斗在一线的英雄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制作了特别版《长江之歌》、为武汉学子开通艺术欣赏网课等。作为职业歌剧院团,他们还在思考,怎样用歌剧的形式去讴歌那些每天感动着我们的人和事。
    剧是舞台艺术上的明珠,然而庞大的制作在疫情形势下很难完成,他们尝试着用一种相对简单、小制作的歌剧模式来表达情感,由此推出了室内微歌剧视频《阳光灿烂》,以此向党和国家、向英雄们、向每个平凡的普通人表达他们的感动、感激和热爱。
    说起歌剧,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图兰朵》《茶花女》等经典的大部头作品。歌剧创作周期长、排演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也是最适合用音乐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综合舞台表演形式。但考虑到现在的客观条件,中央歌剧院选择了用相对简单、小制作的“室内微歌剧”。
    该剧由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作曲,并与刘静共同担任编剧,张梦丹担任视频设计和拍摄统筹,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分饰医生、病患和“病毒”等主要角色,刘云志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首席担任室内乐伴奏,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担任合唱和群众演员,视频则由中央歌剧院视频与舞美团队共同制作完成。从剧本、音乐创作到最终的拍摄和制作,《阳光灿烂》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阳光灿烂》的故事设置在新冠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团结协力,共同与病毒搏斗,无数英雄坚守岗位,鼓舞着人们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相较于传统的歌剧,时长21分钟的《阳光灿烂》仅有十分之一体量的人员规模,它采用了弦乐五重奏小型室内乐伴奏形式,三位形象鲜明的主要独唱角色在一段相对凝练的故事情节中展开表演,一组合唱演员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设计和灯光布景走极简风格。
    这是一部颇有实验探索意味的作品。演唱形式方面,它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歌剧的演唱形式,根据剧情需要,将独唱、重唱与合唱相结合,但用弦乐五重奏支撑起歌剧的音乐背景,可谓突破之举。作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非常了解室内乐形式在细腻情感表达上的优势和所能承载的戏剧性张力,而弦乐五重奏的编制,也做到了与独唱、重唱及小型合唱的规模相匹配。作曲时,他选用了具有鲜明性格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元素,充分利用了弦乐器的声乐化优势,又注重声乐的器乐化运用。微歌剧的篇幅短小精悍,更要求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音乐情绪转换要快,指向要明确,乐思要连贯,抽象的旋律要具有形象的画面感,音乐主题的引用要能以其广泛熟知度而迅速引起听众共鸣。
    这些特点在序曲、合唱及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全剧以乐队紧张、狰狞的不和谐音开始,营造着难以名状的不安,合唱《迎战迎战》正控诉着病毒对生命突如其来的侵袭,小提琴尖刺的高音就仿佛毫不留情的晴天霹雳。戛然而止的音符,引出失去亲人的无言之痛,来不及沉浸在悲伤中,乐队齐奏的三连音就像那逆行而来的英雄的脚步,急匆匆地奔赴。当唱到“四面八方,红旗漫卷”时,第一小提琴一句交响乐《红旗颂》的主题,瞬间带来鼓舞人心的激情豪迈。
转载自文旅中国客户端
原文链接:
 
 
 
 

    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从构想创意,到排练录制,都是中央歌剧院歌剧人的由衷之言、有感而发。这部戏由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作曲,并与中央歌剧院刘静女士共同担任编剧,张梦丹担任视频设计和拍摄统筹,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分饰医生、病患和病毒等主要角色,小提琴家刘云志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首席担任室内乐伴奏,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担任合唱和群众演员,该剧视频版由中央歌剧院视频与舞美团队共同制作完成。
 
    微歌剧是中央歌剧院的第一次尝试,用视频的方式首发一部剧也是第一次,主创团队想用歌剧的形式来体现一种面临此次重大疫情时,举国上下共同的一些情感与感动,因此剧中没有过多的矛盾纠葛,更多的是以歌唱和对白的形式来表达情感。艺术的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但那些真挚的、纯朴的情感却总是有着动人心魄的力量。艺术家们尝试着用音乐的语言来展现疫情中真切存在的那些丰沛的情感。
 
    众所周知,歌剧是一门创作周期长、排演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最适合用音乐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形式。该剧的主创团队考虑到疫情形势下的客观条件,选择了用相对简单、小制作的创作模式来定位这部室内微歌剧,来表达大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抗疫英雄的致敬。这个构思得到了中央歌剧院艺术家们高度认同,在短短一个多月内,该剧就完成了剧本、音乐创作,迅速创排成型并完成了全剧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是达到了纪实新闻的速度,歌剧艺术的高度。从内容上,它体现了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真实状态,用音乐与对白表达了抗击疫情中人们共同的丰沛而真切的情感;而室内微歌剧的形式,是一次基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全新艺术尝试,也是对歌剧多样化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选择视频版线上首发,更是依据当下国内抗击疫情阶段和防控政策,为避免大规模人员聚集而确定的工作模式和呈现手段。中央歌剧院在非常时期用非常规思路,对来自于当下真实生活现状的大量素材加以提炼,化心声为歌声,以平凡见不凡,把歌剧人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可以通过努力做好的事情,用心做到最佳,这部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就是他们初心的诚意与表达。
 
    室内微歌剧之“微”,体现于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歌剧形制的各个方面:仅二十一分钟的时长篇幅、相较普通歌剧仅有十分之一体量的人员规模,弦乐五重奏小型室内乐伴奏形式,三位形象鲜明的主要独唱角色在一段相对凝练的故事情节中展开表演,一组合唱演员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极简的舞美设计和灯光布景等等。而这部剧的视频版,又是通过摄像机相对微观的视角,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的拍摄、剪辑手法,将剧情与音乐浓缩和展示在镜头语言中。
 
    剧情设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与病毒搏斗。受病魔侵袭的患者在医生的救治下慢慢康复,而医生也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使命担当,病毒在剧中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既防不胜防,又客观存在,它的狰狞与狡猾象征着危险,也映射着人类恐惧与无奈。病毒虽然存在,但春天必定到来,抗疫之路上,无数英雄正坚守岗位、前赴后继、托起人间大爱,鼓舞着我们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编剧笔下的场景,正是疫情期间无数医患之间的动人故事的缩影;患者的咏叹,是大病初愈、重获新生之后的思考;医生的歌唱,是白衣天使内心深处的信念;病毒的独白,映射着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抗击疫情的决心;一组组群像,就如同被疫情改变生活的、最真实的你我,一起走向翘首以待的春暖花开。 编剧在有限的篇幅里,聚焦了疫情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三者:即医生、患者与病毒,编剧没有用过多笔墨赘述角色间的天然关系纽带,反而令作品更专注于表达人物关系背后的真情实感。以从微观见宏观的视野,来展现大事件中的小片段,这既是这部微歌剧立意新颖之处,又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在全民抗疫中,每天接受巨大信息流的普通观众来说,是一个举重若轻的、更为凝练的构思。这个故事从千万个故事中来,也是千万个不同故事中的相似片段,在疫情面前,总是平凡与真实的重叠更让人慨叹。
 
转载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原文链接:
 
 
 
 

    微歌剧《阳光灿烂》由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知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作曲,并与中央歌剧院刘静共同担任编剧,张梦丹担任视频设计和拍摄统筹,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分饰医生、病患和病毒等主要角色,小提琴家刘云志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首席担任室内乐伴奏,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担任合唱和群众演员,该剧视频版由中央歌剧院视频与舞美团队共同制作完成。

阮余群、李爽

 
 
    《阳光灿烂》的故事设置在新冠疫情大规模暴发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团结协力,共同与病毒搏斗,无数英雄坚守岗位,鼓舞着人们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相较于传统的歌剧,时长21分钟的《阳光灿烂》仅有十分之一体量的人员规模,它采用了弦乐五重奏小型室内乐伴奏形式,三位形象鲜明的主要独唱角色在一段相对凝练的故事情节中展开表演,一组合唱演员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舞美设计和灯光布景走极简风格。
 
 

 

    微歌剧是中央歌剧院的第一次尝试,用视频的方式首发一部剧也是第一次,《阳光灿烂》是一部颇有实验探索意味的作品。演唱形式方面,它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歌剧的演唱形式,根据剧情需要,将独唱、重唱与合唱相结合,但用弦乐五重奏支撑起歌剧的音乐背景,可谓突破之举。作为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非常了解室内乐形式在细腻情感表达上的优势和所能承载的戏剧性张力,而弦乐五重奏的编制,也做到了与独唱、重唱及小型合唱的规模相匹配。作曲时,他选用了具有鲜明性格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元素,充分利用了弦乐器的声乐化优势,又注重声乐的器乐化运用。
 
 

 

    微歌剧的篇幅短小精悍,更要求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这些特点在序曲、合唱及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比如全剧以乐队紧张、狰狞的不和谐音开始,营造着难以名状的不安,合唱《迎战迎战》正控诉着病毒对生命突如其来的侵袭,小提琴尖刺的高音就仿佛毫不留情的晴天霹雳。戛然而止的音符,引出失去亲人的无言之痛,来不及沉浸在悲伤中,乐队齐奏的三连音就像那逆行而来的英雄的脚步,急匆匆地奔赴。当唱到“四面八方,红旗漫卷”时,第一小提琴一句交响乐《红旗颂》的主题,瞬间带来鼓舞人心的激情豪迈。
 
 

 

    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是中央歌剧院第一次尝试以视频版首发原创新剧,也是疫情防控期间艺术创作上的一个应时而生的选择。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央歌剧院的歌剧人展示了不拘一格的艺术先锋精神,也为未来歌剧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它区别于舞台呈现给观众的全方位的视听感受,而是通过视频的镜头语言去引领观众欣赏和感悟。
 
 

 

    中央歌剧院的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疫情防控期间,利用极其有限的工作条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制作完成微歌剧《阳光灿烂》。用音乐表达了艺术家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力协契、共克时艰、传递大爱、致敬英雄、礼赞生命。
 
转载自新浪文娱
原文链接:
 

 

转载自新浪文娱
原文链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一时间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两个多月以来,从病毒蔓延、封城伊始的焦虑不安,到一方有难、八方驰援的众志成城,我们坚定信念、同舟共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如令,喧闹都市瞬间静如子夜,疫情如镜,照出太多真情暖人间。新春佳节的喜悦被一个个生命离去的阴霾冲淡,合家团圆的温馨化作对最美逆行者平安归来的由衷期盼。多少慷慨出征,多少青春誓言,前线冲锋的医护人员与居家抗疫的亿万百姓早已情牵一线。如今,在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国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取得了全球瞩目的阶段性重要成效,而世界各国仍在与病毒搏斗的路上任重道远。疫情过去,阳光灿烂,是全人类朴实而又热切的共同心愿。这个抗“疫”的春天,每个人都在参与着、经历着、见证着历史,每个人都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生死较量中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以艺抗“疫”责无旁贷
    中央歌剧院是代表中国歌剧艺术最高水准的国家艺术院团,疫情期间,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防控举措的同时,更深感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肩,推出了致敬战疫英雄的《长江之歌》特别版,用经典作品鼓舞人心;还坚持普及高雅艺术,为武汉的莘莘学子和全国的音乐爱好者们开设艺术欣赏系列网课,开展高品质“云”上文化艺术活动。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在这段日子里,坚持居家练功、坚守心中舞台,在被抗疫一线真事真情感动的每一天,都思考着如何用歌剧人最擅长的方式,把呼之欲出的创作灵感用音乐的语言记录下来。用感动的心谱真诚的曲、用真挚的情唱感人的事,致敬祖国、歌颂英雄、为时代抒写、为人民抒怀,是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的创作初衷,也是中央歌剧院歌剧人共同的心声。
    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从构想创意,到排练录制,都是中央歌剧院歌剧人的由衷之言、有感而发。这部戏由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作曲,并与中央歌剧院刘静女士共同担任编剧,张梦丹担任视频设计和拍摄统筹,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李爽、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男高音歌唱家李想分饰医生、病患和病毒等主要角色,小提琴家刘云志与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各弦乐声部首席担任室内乐伴奏,中央歌剧院合唱团担任合唱和群众演员,该剧视频版由中央歌剧院视频与舞美团队共同制作完成。

 
 
    众所周知,歌剧是一门创作周期长、排演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同时也是最适合用音乐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形式。该剧的主创团队考虑到疫情形势下的客观条件,选择了用相对简单、小制作的创作模式来定位这部室内微歌剧,来表达大家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抗疫英雄的致敬。这个构思得到了中央歌剧院艺术家们高度认同,在短短一个多月内,该剧就完成了剧本、音乐创作,迅速创排成型并完成了全剧的拍摄和制作,可以说是达到了纪实新闻的速度,歌剧艺术的高度。从内容上,它体现了面对突发的重大疫情,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真实状态,用音乐与对白表达了抗击疫情中人们共同的丰沛而真切的情感;而室内微歌剧的形式,是一次基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全新艺术尝试,也是对歌剧多样化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选择视频版线上首发,更是依据当下国内抗击疫情阶段和防控政策,为避免大规模人员聚集而确定的工作模式和呈现手段。中央歌剧院在非常时期用非常规思路,对来自于当下真实生活现状的大量素材加以提炼,化心声为歌声,以平凡见不凡,把歌剧人能够做的、应该做的、可以通过努力做好的事情,用心做到最佳,这部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就是他们初心的诚意与表达。
    室内微歌剧之“微”,体现于有别于传统意义上歌剧形制的各个方面:仅二十一分钟的时长篇幅、相较普通歌剧仅有十分之一体量的人员规模,弦乐五重奏小型室内乐伴奏形式,三位形象鲜明的主要独唱角色在一段相对凝练的故事情节中展开表演,一组合唱演员兼顾演唱与转场、叙事的群像功能,极简的舞美设计和灯光布景等等。而这部剧的视频版,又是通过摄像机相对微观的视角,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的拍摄、剪辑手法,将剧情与音乐浓缩和展示在镜头语言中。
    剧情设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医护人员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与病毒搏斗。受病魔侵袭的患者在医生的救治下慢慢康复,而医生也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实现着自己的使命担当,病毒在剧中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既防不胜防,又客观存在,它的狰狞与狡猾象征着危险,也映射着人类恐惧与无奈。病毒虽然存在,但春天必定到来,抗疫之路上,无数英雄正坚守岗位、前赴后继、托起人间大爱,鼓舞着我们走向阳光灿烂的未来。
 

 

    编剧笔下的场景,正是疫情期间无数医患之间的动人故事的缩影;患者的咏叹,是大病初愈、重获新生之后的思考;医生的歌唱,是白衣天使内心深处的信念;病毒的独白,映射着我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与抗击疫情的决心;一组组群像,就如同被疫情改变生活的、最真实的你我,一起走向翘首以待的春暖花开。编剧在有限的篇幅里,聚焦了疫情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三者:即医生、患者与病毒,编剧没有用过多笔墨赘述角色间的天然关系纽带,反而令作品更专注于表达人物关系背后的真情实感。以从微观见宏观的视野,来展现大事件中的小片段,这既是这部微歌剧立意新颖之处,又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在全民抗疫中,每天接受巨大信息流的普通观众来说,是一个举重若轻的、更为凝练的构思。这个故事从千万个故事中来,也是千万个不同故事中的相似片段,在疫情面前,总是平凡与真实的重叠更让人慨叹。
以音传情 声入人心  
    在这部颇具实验探索意味的原创室内微歌剧中,作曲家突破传统地选择了弦乐五重奏的室内乐形式,来为整部微歌剧撑起音乐背景。作为小提琴演奏家、蜚声海内外的乐队首席,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深谙室内乐形式在细腻情感表达上的优势和所能承载的戏剧性张力,而弦乐五重奏的编制,也做到了与独唱、重唱及小型合唱的规模相匹配。作为作曲者,他选用了具有鲜明性格和强烈情感的音乐元素来进行创作,调性清晰、织体丰富、旋律优美,充分利用了弦乐器的声乐化优势,又注重声乐的器乐化运用,使音乐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相较于大型歌剧,更具有声乐室内乐的独特魅力。
    微歌剧的篇幅短小精悍,更要求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音乐情绪转换要快,指向要明确,乐思要连贯,抽象的旋律要具有形象的画面感,音乐主题的引用要能以其广泛熟知度而迅速引起听众共鸣。这些特点在序曲、合唱及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中得以充分体现。全剧以乐队紧张、狰狞的不和谐音开始,营造着难以名状的不安,合唱《迎战迎战》正控诉着病毒对生命突如其来的侵袭,小提琴尖刺的高音就仿佛是那毫不留情的晴天霹雳。戛然而止的音符,引出失去亲人的无言之痛,来不及沉浸在悲伤中,乐队齐奏的三连音就像那逆行而来的英雄的脚步,急匆匆地奔赴。当唱到“四面八方,红旗漫卷”的时,第一小提琴一句交响乐《红旗颂》的主题,瞬间带来鼓舞人心的激情豪迈。在女高音咏叹调《阳光》的前奏十分优美,我们在小提琴的旋律隐约可以听到《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中表达思念音乐动机,以及《培尔·金特组曲》中描绘朝阳的“晨景”主题。二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充满希望和温情的画面,与画面中阳光透过窗户洒落房间的情境相得益彰。女高音歌唱家阮余群的演唱温暖深情,她用一曲《阳光》娓娓道来剧中女病患在苏醒后,对白衣天使的感激和对家人的惦念,这歌声好像阳光,重新照进了她的生命,也照进了我们的心里。作曲家将声乐旋律与具有强烈视听“通感”的伴奏动机巧妙结合,实现了风格与意境上的和谐统一,也形成了烘托剧情气氛的强大助推力。当然,这种融合的作曲手法,正是基于作曲家对于中国歌曲五声音阶与西方民族乐派中五声调式和声体系的充分了解和大胆运用。
    在“病毒”唱段《我来了》当中,音乐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病毒以拟人化的形象展现了狰狞、丑陋、狂妄又狡猾的特点,这是基于人类对新冠病毒有了一定客观认知后的判断。作曲家首先选用了乐队各声部强有力的七度不和谐音程轮奏,就像它突如其来却又恶势汹汹的闯入,强烈的戏剧爆发力也反映了人类内心毫无防备的慌张;其后又运用拨弦与附点切分节奏的多次出现,体现了病毒反反复复、难以琢磨的狡猾特性。这个晦暗狡黠的唱段,与男高音歌唱家李想的精彩表演合二为一,堪称亮点。
    男高音的咏叹调《春天必定到来》极为感人,它是白衣天使的内心独白,也是逆行英雄的真实写照。这首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唱词朴实无华,音乐情感真挚。男高音歌唱家李爽用高亢的歌声和丰沛的感情,唱出了医者仁心的高尚情操与使命担当。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无名英雄千千万,震撼心灵的感动凝聚在一瞬间:我们坚定信心,合力抗疫,春天必定到来。
    这部微歌剧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歌剧的演唱形式,根据剧情需要,运用独唱、重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开场合唱的《迎战迎战》,用威武的气势和有力的节奏渲染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定意志;而全剧最后一首合唱《阳光灿烂》,则唱出人们发自心底的深情与感动。“这次艰苦的战争,倒下许多医生,这次共同的战疫,站起无数英雄”,那纯净的天籁,是逝者安息的宁静;那高亢的和声,是对人间大爱的歌颂。作曲家用充满光明色彩的降E大调来结束全剧,预示着人们心中对疫情过后,阳光灿烂的渴望和期盼。
镜中之境 移步换影
    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是中央歌剧院第一次尝试以视频版首发原创新剧,也是疫情防控期间艺术创作上的一个应时而生的选择。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中央歌剧院的歌剧人展示了不拘一格的艺术先锋精神,也为未来歌剧创作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能。它区别于舞台呈现给观众的全方位的视听感受,而是通过视频的镜头语言去引领观众欣赏和感悟。      如果说,舞台版的歌剧可以通过舞美、灯光、布景等各个方面来配合演员的演唱和表演,那摄影机镜头拍下的画面,则需要将这广义的表达,通过不同的拍摄手法具象为一个个影像信息,来传递创作者和表演者的思路、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全剧都是以极简的黑色幕布作为背景,仅通过一个病房的环境背景来呈现医患的人物关系,小规模的制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演员的表演空间,而此时视频镜头语言的组织和运用就对剧情做了很好的补充和解读,与光影的紧密配合还更具象征意味。
    男高音咏叹调《春天必定到来》是医生的内心独白,演员特写镜头中,暖黄的灯光始终追随在救死扶伤的医生身上,它象征着白衣天使传递生命之光、抗击疫情必胜的信念之光和疫情过后春暖花开的灿烂阳光。再如剧中病毒的唱段《我还会再来》中,象征生命受到威胁的红光一直笼罩在身着黑衣的“病毒”头上,随着歌词“世界无限大”,镜头切到演员近景,那束红光从一点迅速延伸至全脸,象征着病毒蔓延已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这场危机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抵御。
    剧中对病毒传播的拟人化表达,是通过“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来完成的。群众演员定格在生活化的瞬间,弥漫的烟雾营造了神秘的空间,象征着人类对病毒毫无防备又知之甚少。男高音歌唱家李想扮演的病毒以狰狞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穿梭在人群中,镜头跟随着他的脚步,也牵引着红色的追光,仿佛疫情正在悄无声息地扩散。这种动静结合的拍摄构思,在视频画面中十分巧妙地完成了创作者对病毒传播这一情境的塑造。
    在仅有二十一分钟的歌剧视频版中,每一个镜头的切换都有着它特别的意义。比如剧中支援护士和医生在电话中说出即将去往一线的消息,话音未落,镜头借助一个滴注中的输液瓶,完成了从外景到病房的空间转场,也为女病患的醒来做了情节上的铺垫,并将剧情线引到了她的身上。同样,当男高音在咏叹调中唱到“我也有妻儿父母”时,视频画面中叠入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模糊的镜头画面,仿佛诉说着医生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更好地传递了歌词的意境。看似无意,内有逻辑,这些细节将剧情表达得更为自然,体现了镜头语言无声的魅力。这部室内微歌剧由中央歌剧院的创作团队和演职人员,于疫情防控期间,利用极其有限的工作条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制作完成,克服了许多困难,用音乐表达了艺术家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同力协契、共克时艰的决心,也传递了致敬英雄、礼赞生命的正能量。我们的歌剧人,扎根生活沃土,讴歌人间大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云开月明,春暖花开,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艺”起抗“疫”的春天,我们一同走过,阳光与希望同在,就是人间值得。
转载自环球网
原文链接:
 
 
 
 
 
 
 
 
 
部分其它媒体报道
 
光明网
艺荐|微剧汇集大爱 阳光依旧灿烂
 
中国政协传媒网
中央歌剧院倾情打造微歌剧《阳光灿烂》致敬抗疫英雄
 
中国网
中央歌剧院推出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
 
中华网
中央歌剧院倾情打造 微歌剧《阳光灿烂》致敬抗疫英雄
 
中国红河网
中央歌剧院倾情打造 微歌剧《阳光灿烂》致敬抗疫英雄
中音在线
中央歌剧院推出室内微歌剧《阳光灿烂》